top of page

像藝術家一樣的思考——若我有臺幣1500塊,我會選擇進劇場看戲嗎?

文|何應權

May 23, 2025

最近推票推得有點累。


創作者始終不是行銷,但當代的創作者好像不能不會行銷,包括從自己的作品到行銷自己。當不斷聽到:你的TA是誰?你做的戲要做給誰看?聽久了有時候不禁會提醒自己,常常在創作前先問自己TA是誰,卻慢慢忘記一件重要的事:自己也是自己的TA。若做一齣戲,自己也不想看,那麼還能稱為創作者嗎?雖然總是天真在想:創作者首要悍衛的就是創作本身,作品好了才要想怎樣行銷,但這世代已經不只是同行競爭,而是時間資源的競爭,觀眾的時間就只有那麼多,疫情後全世界使用時間的方法更是被重整。若他們擁有閒暇的時間,到底會願意花在哪裡,想來想去,想到跟ChatGPT做了一些統計:若我有臺幣1500塊,我可以怎樣選擇?


🎬 電影院 vs. 🏠 串流 vs. 🎭 劇場表演

項目

串流平台 (家裡)

電影院

表演藝術(劇場)

💰 成本

超低(1500 可看 4~6 個月)

中(1500 可看 4~5 部)

偏高(1500 通常僅能看 1~2 場)

📍 地點

家裡沙發,零交通

附近電影院,方便(但人多)

特定劇場、交通較不便,常在城市中心

⏳ 彈性

可隨時停止、重看、快轉

固定場次,需配合時間

僅此一場、錯過無法補看

📺 質感

高畫質、多國作品、自由選擇

巨幕音響、沉浸感強

現場感最強、無法重來、演員真情投入

💥 體驗

舒適但易分心

感官刺激完整

獨一無二、無法取代的人與人交流

🧠 思考後座力

較少,內容快速消費

偶有打動,但大多是娛樂導向

思考多、共鳴深,有時會改變你的人生觀


看完ChatGPT的分析,覺得他是偏幫劇場的(他可能知道我是劇場工作者),所以總是說出什麼劇場體驗是「獨一無二、無法取代」的話,現在串流上的節目也越來越有後座力,而選擇多也不是罪。加上在「神聖」的劇場裡,坦白說,我也看過沒共鳴、沒思考、無聊到讓我發現椅子很難坐的戲。最近發現連FB上的「黑特劇場」也關門大吉,不知道是因為劇場真的是夕陽到這個點,還是寒冬時期大家還是覺得取暖比較重要。

最近也剛巧聽了李安導演在三年前的訪談,好像提供了一個面對競爭的做法。他說未來的電影發展要如何面對串流的崛起,他回答的大概內容是電影必須從兩個方向出發:一是「精緻大型的製作」,執行難度要高,同時也提供觀眾不一樣的觀影體驗;另一個方向則是原創性高卻輕便,拍攝期短,游擊式的「創意小品」。我覺得盜火近年的發展也是嘗試如此走走看,包括去年讀劇呈現的《熊出沒的森林》走的是原創輕便的實驗小品,到最近要演的《One Two Punch痛感一擊》則是走精緻大型的作品。


我們知道音樂劇的製作從來也不容易,而我們也不像李安在業界那麼有經驗。但第一步往往是最純粹的,這也是盜火編製最大的嘗試,籌備三年的作品,某程度上已慢慢變成一種信仰,信仰觀眾會走進劇場的可能。我們今年新定的劇團方針「盜火原創,解放想像」,也是我們新的目標:想透過更多的原創作品,讓觀眾的想像空間無限拓展。


《One Two Punch痛感一擊》的創作分享,之前已說很多,本來不想推票的,但下週這作品便進劇場了,知道寒冬時期有三成以上的觀眾便要感恩,但三年的努力,為的是其信念:原創的作品可讓更多人可看到。



最後援引ChatGPT安慰我的結語,我覺得滿有情緒價值的:

但,劇場為什麼還值得相信?

因為當它「對了」,它就無可取代



  • 一個現場演員的眼神,可能比整部影集更打動你。

  • 一首現場演唱的歌,尋找的是千載難逢的共鳴。

  • 一場戲可能讓你在黑暗中,想起自己忘了很久的痛。

  • 一齣只有400人看的戲,能讓你覺得那一晚全世界只為這群人,設計這個獨一無二的夜晚。


    《OneTwoPunch痛感一擊》排練照
    《OneTwoPunch痛感一擊》排練照

演出製作 | 編劇實驗室 | 戲劇工作坊| 排練空間租借 

Copyright © 2025 Voleur du Feu Theatre. All rights reserved
bottom of page